聯系我們
福建古建保護模式多樣 令人喜憂參半 |
作者: 發布于:2019/7/4 10:51:51 點擊量: |
據統計,福建最近一年內磚木結構民居總面積減少約2800萬平方米,其中傳統民居占多數。在紅磚古厝的發祥地閩南地區,記者走訪了幾處不同保護模式下的古建筑聚居地,其現狀與遠景令人喜憂參半。 政府開發≠掛牌+收費 在泉州,被加曾寨拆遷辦譽為“值得石獅驕傲”的永寧老街,9月剛從全國65條街區中“脫穎而出”,獲得了“中國歷史文化名街”稱號。 這條擁有600多年歷史、福建省唯一入圍的古街并不好找。走進長約一公里的老街,若不是一只只簇新的垃圾桶“提醒”,很難想象這些刷著黑色“拆”字的古民居,竟然組成了一片景區。在一處景點前,一名村婦走進內屋,拎出塊滿是灰塵寫有“干氏祖厝”的景區標識牌,“沒人叫我們掛起來”。她說,從沒見過相關部門來維修或發錢給村民修繕祖厝,平時房屋的小修小補都靠自家貼錢。 同樣位于泉州的南安市,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蔡氏古民居,也是一個政府主導并保留原住民的旅游景區。這幾年,國家撥款修繕了村中幾棟重要大厝,南安文管辦還安排了專人保潔、巡邏,但多數村民并不領情!耙蝗15元門票費,我們一分錢分不到!贝迕癫膛空f,開放旅游后,丟過幾件貴重物品,“沒有任何賠償”。 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戴志堅說,政府開發應協調好與村民的利益,“管理不是掛牌和收費的代名詞”。 遷走村民,至多是文化仿生區 在距泉州市區僅20分鐘車程的晉江市中心,一處最近開發的“五店市”景區是典型的吸引民間資本注入、完全撤離村民的政府“托管”地帶。五店市傳統街區建設管理領導組辦公室工作人員陳芳說,在大泉州地區,這是第一個開發利用城市中心區域做古建保護的項目,政府已投入約7億,打算在126畝的土地上集中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。在清華大學城市規劃歷史文化名村保護中心的前期規劃中,通過普查評估保留了33棟建筑。當地政府請大閩南地區有古建筑修復資質的公司進行修繕,進駐企業的二次裝修方案也必須經政府審核。如今,村民雖然遷走,但村中的宗祠家廟依然保留著祭祀風俗。 “遷走所有村民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‘活態’保護,至多是文化仿生社區!敝袊耖g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喬曉光說,古建聚落的保護不是為了留下建筑本身,而是要通過留住村民,保住當地風俗、文化、生活習慣等“活態”的東西。 村民開發,長久之計何在 相較之下,位于漳州龍海市的“埭美水上古民居”,帶有更多民間自發保護的性質!皼]有旅游,就沒有保護!敝袊耖g文藝研究所所長王錦強說,村民的熱情非?少F。 2011年初,埭美村為自主開發旅游,推選5名高威信的村民成立了理事會(官方稱為“古民居群文物管理委員會”)。當年5月19日恰逢國家旅游局確定的第一個“中國旅游日”,村民集資10余萬元、龍海市旅游局出資3萬元為埭美制作宣傳冊、宣傳片,修進村公路、公廁、路燈等基建。今年暑假,埭美又收到政府撥款30萬,用于制作景點指示牌、修建停車場。常務副理事長陳聯順說,埭美村民遵循先祖遺訓,按560多年前的規劃圖修建房屋,使得村里276座古厝規制齊整,橫成排、豎成行。龍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沈龍石說,埭美現在一天可以接待近300人,最多接待過2000多人。 與村民和當地政府對旅游開發的信心滿滿不同,多次前往埭美考察的戴志堅不甚樂觀。他說,埭美村落建筑形制比較單一,且離高速太近,不利于發展住宿等產業!叭绻麤]有專業規劃,以現有的旅游開發價值來看,游客愿意留下,許多是被村民的熱情感動,這不是長久之計! |
上一篇: 蘇州又有三段古城墻修繕完工 |
下一篇: 沒有了! |
版權所有: 河北邯鄲市唐苑瓦業有限公司 Copyright ◎2018 ALL Rights Reserved
地 址: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講武鎮苑七方村 咨詢電話:15100031888(微信同步) 郵 箱:201833382@qq.com